

本次学术交流由张波波博士和朱鸿帅博士进行主题报告。张波波博士的报告主题围绕“六磷酸肌醇激酶2对肠道上皮细胞屏障、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影响”展开。以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磷酸肌醇分子(IP3、IP6和IP7)与FERM蛋白的亲和力差异为切入点,考察IP6K2介导的IP7增多对结肠炎结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外源刺激通过Src途径提高IP6K2的160和161位点酪氨酸磷酸化,从而活化IP6K2/FERM通路,破坏肠上皮细胞屏障完整性,甚至造成肠炎和肿瘤;最后提出从食物中寻找可抑制IP6K2活性的营养分子是有效延缓结肠相关疾病病理进程的有效方法。

朱鸿帅博士的报告主题围绕“基于仿生纳米酶的生物传感器对赭曲霉毒素的识别研究”展开,通过模板辅助法、配位刻蚀策略、一锅水热法、种子诱导生长法等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氧化物或过氧化物催化活性的仿生纳米酶。设计合成了多种功能化显色底物,通过间接免疫竞争法将仿生纳米酶介入到比色检测体系中,并通过仿生纳米酶对显色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将检测物浓度转化成颜色信号变化,由此构建了一系列多色比色传感器,提高了对目标检测物浓度的可视化鉴别能力。同时便于推进食品污染物的现场在线分析与快速实时监测。

虽然本次学术交流于线上举行,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对报告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与两位报告人展开交流和思维碰撞。大家纷纷表示,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科研工作新思路、新点子的萌发,为食品学科的发展夯实了基础。